曇花一現還是原地起飛,未來豬價怎么走?
發布時間:
2021-12-08
曇花一現還是原地起飛,未來豬價怎么走?
值得注意的是,近日我國東部區發布的生豬調運新規。上海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山東、河南六省區東部區聯防發布的《關于協助東部區實施生豬調運有關措施的函》,東部區六省(直轄市)于2021年12月1日起,不再接收東部區外30公斤以上生豬進入東部區育肥,不再接收東部區外未經“點對點”調運備案的生豬調入東部區屠宰。
豬糧比持續低于盈虧平衡點,生豬養殖利潤已陷入深度虧損
養殖利潤是決定生豬供給的核心因素,**豬肉價格變化半個周期左右。豬糧比能夠直觀反映生豬養殖成本收益對比關系。
由于生豬養殖行業成本提升,6月9日,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《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》,將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對應的豬糧比,由此前的6:1上調到7:1。
自5月14日起,22省市豬糧比一直在盈虧平衡點之下運行,導致生豬養殖利潤低迷。
根據發改委數據,9月15日,中國生豬養殖預期盈利降至-715.8元/頭,為2015年有數據以來**點。隨后2個月生豬養殖預期雖有邊際企穩的現象,但目前仍處于歷史較低水平。
本輪能繁母豬淘汰的進程已經開啟,能繁母豬存欄量在今年7月已經迎來拐點
能繁母豬存欄量決定了生豬的產能。從豬的生產周期來看,能繁母豬經過配種、妊娠后產下仔豬,再經過保育、育肥形成出欄生豬,這一過程大約需要10-14個月左右。
但隨著養殖技術的提升,PSY(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斷奶仔豬數)、MSY(每頭母豬每年出欄肥豬數)等指標有所提高,能繁母豬存欄**豬肉價格的時間有縮短的趨勢。
從歷史數據來看,能繁母豬存欄同比與豬肉價格具有負相關關系,滯后12個月的能繁母豬存欄與豬肉價格的相關系數為-0.65。根據農業部數據,2021年7月中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環比回落0.5%,結束了連續21個月的增長,8月降幅進一步擴大至0.9%,標志著這一輪能繁母豬的去化進程已開啟。
春江水暖鴨先知,上市公司的產能去化在年初就已經開始。以牧原股份、溫氏股份、新希望、正邦科技4家生豬養殖企業為例,其生物性資產合計值在2020年年底達到峰值,然后開始逐季下降,一季度、二季度、三季度環比分別為-3.7%、-4.6%和-10.5%。
當前生豬存欄創歷史新高,新一輪去欄迫在眉睫
與前幾輪豬周期相比,本輪豬周期具有漲幅大、速度快、持續時間上的特征。超級豬周期下,養殖利潤攀升,養殖戶產能擴張力度超過歷史水平。
今年6月,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本輪高點4564萬頭,較2019年9月的低點上漲133.1%。
正是前期的過度補欄,導致今年以來生豬存欄和出欄持續處于高位,豬肉價格持續下跌。截至今年三季度生豬存欄量達到4.4億頭,是2014以來同期**水平,如此高的存欄量超過市場需求量,亟需進一步去化。
季節性回暖不改供過于求的本質,此次短期的上漲不具備可持續性,預計豬肉價格在春節后將再次回落。
目前豬肉價格在10月中旬探底后呈現短期回暖,主要受需求拉動,一是蔬菜價格太高導致的替代效應,二是進入豬肉消費旺季,居民開始儲備過冬食品、制作臘肉臘腸,同時國家開啟第二輪收儲工作。
但生豬市場供過于求的格局并未改變,春節后豬肉價格或將出現二次探底。
豬肉價格短期仍處于磨底狀態,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迎來本輪周期拐點。生豬供給**根本的驅動因素是養殖利潤,當前生豬養殖行業已陷入深度虧損狀態,能繁母豬開始去化。
今年6月份以來,生豬養殖總體處于虧損狀態,9月份全國養殖戶虧損面達76.7%。能繁母豬存欄量已在7月迎來拐點,按照能繁母豬存欄通常**豬肉價格10個月的歷史經驗,豬肉價格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實現企穩。
作為CPI非常重要的分項,豬肉價格和CPI走勢高度相關。2008年至今,豬肉價格和CPI指數的相關系數達到0.68,遠高于CPI籃子中其他商品。同時,牛肉、羊肉以及禽肉同樣可以為人體補充蛋白質,是豬肉的可選替代品。
當豬肉價格上升時,牛肉、羊肉以及禽肉相對價格降低,需求上升,價格有望伴隨豬周期的啟動迎來上漲。
按照豬周期的價格變化規律,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豬肉價格將在22元/千克左右保持震蕩,后續豬肉價格變動三種情形:中性情形下,在2022年年底上漲至30元/千克左右,對CPI同比的拉動達到0.7個百分點;
樂觀情形下,產能去化超預期,則2022年年底豬肉價格上漲至35元/千克左右,對CPI同比的拉動達到1.2個百分點;悲觀情形下,明年下半年豬肉價格上漲較慢,至年底上漲至26元/千克,對CPI同比的拉動為0.4個百分點。
警惕豬周期重啟后居民生活成本提高、滯脹風險上升。一方面,2022年PPI或持續向CPI傳導、豬周期觸底回升,疊加CPI低基數等因素,CPI同比有突破3%的可能。
物價壓力可能凸顯,或在明年下半年對貨幣政策形成制約。另一方面,當前中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,餐飲、旅游等部分行業的部分就業人員收入仍未根本性改善。
同時未來出口有下行壓力,就業壓力或增大,有必要未雨綢繆繼續兜牢民生社保底線,適當提高對中低收入人群補貼,避免物價上漲帶來的沖擊。
上一個:
更多新聞